孩子的秘密第八感:內感

「我個心囉囉攣。」 「我個頭好似就嚟爆炸。」 「我個肚咕咕叫。」 「手臂像鉛一樣重。」 「內感」是我們隱藏的「秘密第八感」,簡單來說,就是讓我們能夠無時無刻回答「我感覺如何?」這個問題的能力。它會收集並解釋從我們身體各部位(關節、器官和肌肉)發出的訊息,以確認各身體部位的感覺。 內感透過指示我們的身體需要甚麼,讓我們的身體保持在最佳狀態,亦即體內平衡。如果你個胃咕咕叫,代表你可能要吃點東西;如果你喉嚨乾涸,代表你或許需要喝水;如果你在發抖,則代表你需要穿得溫和一點。
內感和感受
我們的感受與身體感官息息相關,舉例而言,假如你為某事情擔憂,你或會感到胃部不適;若你感到興奮,就會覺得心情忐忑;若你生氣,你的心跳會更快,呼吸亦會變得急促。 我們的內感系統是調節身體和情緒的基礎,因此對我們生活許多方面都有重大影響,如自理能力、社交思考、彈性思考、解難能力和社交技巧的發展。
不可靠的內感系統:
有些人或會難以理解該如何回應身體傳送給他們的訊息,因為我們或許未能接收到那些訊息,或接收得太少或太多,導致我們誤判身體所發出的訊息。當我們誤解由身體、周遭環境和當時情況發出的資訊時,我們的感受會變得混亂和迷惑。 當我們或小朋友因某些狀況產生負面情緒,原因或許是我們將身體所發出的訊息誤解為「頑皮行為」。舉例而言,當走進房間時,小朋友或會開始感到焦慮而開始說自己肚痛。如果他們不懂得自我調節,而我們亦不為意肚痛是因焦慮而引起,就會令小朋友更難以調節,觸發他們變得易怒、害怕而逃走,或寸步不離家長身邊。在這種情況下,最重要的是家長明白到這並非是小朋友頑劣所致,而是他們不懂得調節,同時這些行為都是他們溝通的其中一種方式。 請見以下節錄自《The Pocket OT》的一些冷知識: (https://www.pocketot.com/5-facts-about-interoception/)
冷知識:
內感會影響小朋友如廁。許多有特殊學習需要和感官問題的小朋友在大便時都遇到困難。對比我朋友的孩子,我的小朋友需要用尿片的時間更久。調節能力會監測我們的身體和對周遭環節的反應。如果我們覺得急尿,我們會去廁所;如果我們的腸道抽搐,我們會找廁所。許多人感覺不到這些需要,或感覺來得太遲或完全沒有感覺。尿床、林林總總的小意外,以及過度忍耐排便,都是對於察覺內感有困難的小朋友常見的問題。
冷知識:
察覺情緒的能力亦是一種內感。記得當你感到有壓力時,身體作出了哪些反應?你的心臟跳得較快、呼吸變得急促短淺、胃部痙攣和抽搐、雙頰變紅,這些徵狀都是你的身體正在感受您的情緒。家長應該很常聽到小朋友在要上學時就嚷肚痛,原因可能是他們感到焦慮或擔憂,從而令胃部作出反應。你的小朋友亦一樣,他或會感到情緒在身體裡,而如果他無法用言語表達,他就會用行動告訴你。另一個例子是,如果你不吃東西就會變得易怒。
冷知識:
限制感官活動或參與專為調節感官而設的活動,有助於提升察覺內感的能力。就像其他感官一樣,內感也可以提升!練習理解情緒和感受,對小朋友乃至成人均非常有幫助。此外,若我們能夠在產生情緒當下指出它們,效果則更為顯著,例如當小朋友要喝水時,家長可以說:「你感到口渴。」當他們感到高興時,就請他們停下來,注意自己身體的感覺。他們在微笑嗎?他們覺得身心舒暢嗎?他們如何知道他們開心?